类别:作文素材 / 日期:2024-07-31 / 浏览:10 / 评论:0
作为新时代的人类,该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批判?
面对传统文化该如何进行继承和批判?
若说加大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必须由政府部门开始,施行政策支持引导,对传统文化教育加大宣传。可以由教科书开始,逐渐将其精华纳入课本对学生进行教育。
传统文化继承是多元化的,对于戏剧,武术,中医等传统文化可以加大投入力度,以致达到发扬光大的目的。
教科书还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国家行政部门实施的政策和策略都或多或少的都复合了传统文化,可是教育部门却墨守陈规,不求进取。这是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大绊脚石。
教科书无非是提取《五经》《四书》和《道德经》《孝经》等书的精华,可以批判里面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比如像孔子,朱熹,王阳明的理论书籍绝大部分都是好的,但也有乏味的东西。
我们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粹,特质,和风物志致是历史的思想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能具备的。不但有诸多方面的道,儒,法,墨学,还有互相依赖和单独一体的国粹,还有世界都在学习的《孙子兵法》...
如果国家给予鼓励,支持实质性的帮助,对传统工艺的补贴。这都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有力措施。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无论是古代的圣人还是谁,绝不会每句话每个言论都鸡蛋无缝。所以要对消极的污浊的反动的糟粕进行批判,在发展中继承,与现代文明协调,精神实致的爱国主义思想,真正做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
谢谢邀请。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因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之一,其他的三大文明早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了。所以,我中华文明感到骄傲。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兴趣,如流行的词语“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
传统文化有很多表现形式,如流传至今的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十二生肖、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传统建筑、衣冠服饰、传统文学、民间工艺、传统中医、宗教哲学、妖魔鬼怪 、中华武术 、民风民俗、饮食厨艺、传说神话,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有许多的优秀之处,需要取其之“精髓”。“取其精华”。为什么呢:首先,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其次,它还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再其形成过程当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实限行,有时可能作为统治阶层的宣教工具而偏离其正常的发展道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被验证是错误的观点。所以,一定要有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即要“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第三,对于文化的传承,还要有发张的眼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社会需要创新, 时代需要创新。文化的继承过程与文化的发展过程是紧密结合的,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等。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最后,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例如,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又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元宵节宣传爱国;在清明节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在端午节宣传健康和卫生;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幼;等等。
个人观点,希望大家多交流。可关注公众号,互相进步。
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后,会给申请地带来什么经济利益和好的影响?
登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无疑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旅游景点的国内外知名度,能够带来丰富的旅游客源。例如,1997年,苏州园林、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第二年游客量分别增加了40%、300%和40%。但是,从获取利益上看,登录为“世界遗产”并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好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会发一笔保护的资金。因为登录是对“缔约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认,保护、保存、展出和移交给后代,主要是该国的责任”。
而我们有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并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认真调查研究,如何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等问题上,而是将是否申报成功看成自己的“政绩”。为此,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妥的现象,如有的省好几个城市一哄而上争相申报,个别的甚至互相贬落对方;有的为申报成功,主管领导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国内外四处游说、公关,在接待国内外前来考察的专家时,铺张浪费;有的为了满足申报的要求,急于整顿环境,把认为妨碍景观的建筑不加分析地一律拆除。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忧虑地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一种责任,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如果急功近利,将申请文化遗产作为个人的‘跳板’或地方的一棵‘摇钱树’,不仅不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甚至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