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文体介绍 / 日期:2024-07-28 / 浏览:13 / 评论:0

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其作品《出塞(其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豪迈俊逸,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风骨凛然,被世人称作为边塞诗中的极品。

首次把王昌龄的《出塞(其一)》推上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位子上的,是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从而引发明代“七绝压卷”之争论,后七子另一位领袖王世贞认可赞成李攀龙的说法。《唐诗绝句类选》将这首诗推为唐诗第一。但也有不少评论家反驳此观点,如明代胡震亨等批评此诗起调高后劲不足。理由:绝句贵在含蓄,贵在百转千回,贵在余味悠长,而此诗有浅露直白之嫌。这种说法也有点道理。

我个人认为此诗气韵生动,意态雄健,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了明代后七子心中的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起句震撼人心,七个字勾勒出一幅苍凉雄壮的画面,一轮明月孤寂地照亮荒芜的关塞。“万里长征人未还”,意绪转悲,辽阔深沉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在寂寥冷僻的背景中升腾而起,隐隐透出征人镇守边疆渴望回家的哀伤,这哀怨是千千万万个背井离乡抵死未归的戍卒凝成的血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深谙绝句起承转合之法,笔锋急转,由写客观事物转向评论,语气与情绪产生波动变化,由前两句隐含的哀怨转为卓然奋起,大开大合,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向往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同时暗讽了朝廷用人不当和边将的腐败无能。虽有直白之嫌,但仍不失豪迈俊逸,慷慨激昂,意境深远,被明代后七子评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当之无愧。

鼓舞士气的文章,鼓舞士气的文章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附原作:

出 塞

王昌龄

鼓舞士气的文章,鼓舞士气的文章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鼓舞士气的文章,鼓舞士气的文章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太原(今山西)人。唐代诗人。年青时期曾多次出入边塞,其诗作多是描写边塞生活,反映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精神,气势雄伟,格调高昂,或描写军旅生活的`艰难、乡思离愁的悲苦,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因擅写七言绝句且成就最高,故后世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从军行》、《出塞》等等,均为传世之作,为人称道。

《出塞》,是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塞,是古代边疆上的防守线。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这一句是说:月亮还是秦朝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

但使~只要。龙城~指的是汉朝时防守边疆有名的"飞将军"李广,这里是比喻机智英勇的统帅。

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阴山~现在内蒙古的北部。这两句是说,只要"飞将军“还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马队跨过阴山一步!

这首诗写的是,自古以来,在常常进行着战争的边防线上,驻守着万里长征的兵士们,虽然他们不会轻易地结束战争回到家乡,但是他们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在一个机智英勇的将军的带领下,保卫祖国,决不让来犯的敌人侵入国境一步!

外传:安史之乱时,王昌龄在辗转还归故里时,途中经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见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王昌龄"名下,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有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或是犯了闾丘晓的"禁忌”,或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和名气,使得其动了杀心,可怜"七绝圣手"却魂断亳州。

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王昌龄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便为他报了仇!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