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写作技巧 / 日期:2024-07-17 / 浏览:5 / 评论:0
黄自元楷书非常不错了,为什么远远不如何绍基的有名?难道何绍基的名是虚名吗?
在书法成就上,黄自元是小学生,何绍基是大师!这就好比当今书坛,很多人推崇的田楷是小学生,而很多人骂为丑书的沈鹏是大师,道理一样!
黄自元是馆阁体的代表,刻板工整,所有笔画皆如印刷术一样,形成固定格式,无论笔法、字法、章法皆程式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书法比田楷高一点点,最起码的是笔法上丰富一些!
艺术不是工艺,艺术是追求变化的,是追求境界的,也更追求思想,同时,注重艺术家的情感与技法高度融合!
而何绍基就不一样了!他的审美能力就不一样!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起步不一定要死练,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能力第一重要!你抱着二田的美术字练,练个一百年还是美术字,审美能力固化在那里,很可怕!如其这样,不如不练!
何绍基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我们随便找个何的作品看看,其艺术性、情感投入、个性、技法都高超绝妙!
黄自元的楷书实际上非常一般,甚至有美术字的意趣。从师法临摹学习的角度看,并不适合初学者临摹学习。不过《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结构,掌握书法的结构规律,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将黄自元和何绍基比较,何绍基的书法成就之高超,是黄自元不可能比拟的。何绍基的书法有开一代新书法风格的成就,如舒同的书法就取法有何绍基的影子。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何绍基诸体兼善,能够融古出新,自成一家。楷书源自颜真卿,然后遍阅百家,形成自家面目。黄自元的书法就要逊色许多。严格来说是不能和何绍基相提并论的。何绍基把抛弃了颜真卿的森严法度,融入了行书的笔意,而黄自元则相反,把欧阳询的楷书写死了写僵化了,写成了“馆阁体”。书法的形质以骨肉丰满为基本的审美原则之一,而黄自元的书法骨形外露,缺肉少血,而何绍基的书法则是筋骨血肉具丰,且丰而坚实。在书法内涵方面,黄自元也是远远不及何绍基的。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诗词,学养深厚。
这个问题要客观看待,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看,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那个时候的问题。
明清时期是“馆阁体”“台阁体”盛行的时期,因为科举制度的客观要求,只要是文人,你想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政府的一个公务员,楷书是必须要写好的,否则你书读的再多,文章写的再好,再有才华也白搭。
把楷书写好,写的端庄、工整,对于古人来说那就是天上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楷书是所有读书人的童子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端庄、工整,即使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我们可以看到他早期的小楷也都是非常精巧、端庄的。
郑板桥小楷
在这个基础之上,古人对书法的认识更多地是抒情达意,能写出新意,而不只是跟着古人的脚后跟走。这些书家希望能够在继承前贤的书法基础之上,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书体来。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黄自元的楷书虽然说写的很好,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很工整、很端庄、很有法度,但在当时书法圈里的高手来看,这样的字缺少新意、板滞、无法表现书家的逸趣,不利于书家的性情的表现,看多了之后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其实像黄自元这样能把楷书写的好的,明清时期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在当时还是很知名的,但后来却很少有人提起,你像“台阁体”的顶级高手明代书法家沈度,现在学书法的很少去学他的。明中期的姜立纲,当时的日本人还不远万里来求他的字,把他的字高挂在国门之上,但现在一般学书法的都很少知道他。
明代姜立纲书法
把楷书写好,是古代书法家的低配,现在成了当代书家的高配了
当今的书法圈,因为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以及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思想,追求标新立异的效果,出来了很多的书法乱象。因此,很多普通大众对书法家的要求是“看你能不能写好楷书”,过去书法家的低配,成了现在的高配,不得不说真有点可笑。
现代很多练书法的人,过分强调抒情,而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怎么能吸引人的眼球,怎么玩的潇洒怎么来。这些人倒是真的应该跟着黄自元好好练练楷书,楷书不过关,很多人的行草书点画形态质量不过关。
有些人是楷书写不好,因为楷书写得好不好一眼看过去就能看出来,于是很多人走捷径,学魏碑,特别是学那种很粗怪的魏碑,因为这样写的不好你也看不出来,你说人家不好,人家还说你没水平。
当然,我这里不是时候魏碑不好,不应该学,你像《爨宝子》一类的魏碑,我也练过,确实是很有味道。我想说的是一些人的出发点不对,魏碑毕竟不是像唐楷那样法度森严,因此,没有一个很好的楷书基础去学魏碑,很容易走偏、走歪。
何绍基书法
“初学书法,但求平正”,希望我们的书法爱好者们能重视楷书的练习,同时提高自己的读帖能力,多去欣赏古人的一些经典法帖,多去读些书法史,对书法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那个时候你再去看黄自元和何绍基的书法的时候,就会理解为何何绍基要比黄自元的名气大得多了。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感谢有你。
书法到了清代,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多头化倾向,一改唐宋元明几代书法字体相对稀少的局面。篆字,隶书,魏碑,及草行楷书互不示弱,从书体的类型上看,可以说是多彩纷呈,齐头并进,而何绍基正是这个发展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
尽管清朝书家高手众多,但像何绍基这样比较全面的书家还是很少见,何绍基的书法多样化以及在诗歌对联上的创作能力不仅在清朝屈指可数,就是与前几朝的书法名家相比
也颇具优势,他在书法和文学方面上展现的天赋及灵性几乎无人可比,在把前人古碑帖巧妙地融入自己风格方面他做的更加成功,所以其对近现代书坛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书体上的多样化,书写形式上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书法理论及教学的广泛性,这些都是他大名至今仍然传流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个好的书法家作品一定是紧跟时代脉搏,也一定会被当时的人们所喜爱和收藏,我们从现存的何绍基存世作品中可以看到端倪。
目前经拍卖机构和各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大概在一百五十件套左右,其中诗册,诗稿,行书手札,各种隶书,篆书,行书,楷书,五言,六言,七言,八言联句等等形式的书法作品,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我们今天透过其大量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昔日这些作品对清代书坛的巨大冲击力,其惊人的作品存世数量也侧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喜爱程度,从上述情况来看,很多人把何绍基稱为“清代书法第一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黄自元尽管是楷书高手,但从整体实力来说还是稍逊一筹,流世作品太少,字体单一和文学创作上的一般化使其影响力受到了限制。他自身所具有的实力注定其只能排在清代名家的第二梯队中,其仅仅靠一手漂亮的楷书要在清代高手如云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显然不太可能,所以其名气远远不如何绍基也就实属情况正常了。
附图图片:清代沈曾植【草书王羲之贴扇面】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清代卷,沈曾植专辑)
历史上有太多的黄自元,但是何绍基只有一个。
谢谢邀请,黄自元和何绍基都是清代的著名书法家,但是无论在影响力、名气和水平上,黄自元都要远远落后于何绍基。
1、黄自元的主要书法风格,我们很多人都熟悉,就是楷书,一种结构非常标准、优美的楷书,主要取法自唐代的欧阳询,还有一点颜体的味道,这种书法在当今看来肯定是很好了,在当今成名成家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的是他处于一个科举的时代,这样一个考试制度,对于毛笔书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几乎所有的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书,写的标准和漂亮应该是当时的最低要求吧,这种书体谈不上太多的艺术性,只能说写的标准。
黄自元楷书《陋室铭》局部
2、而何绍基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创新者,敢于开天下之先,他擅长楷书、魏碑、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五种书体,更为厉害的是他能够打通五种书体之间的关系,各种字体时间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学习书法的方式直接影响影响了后世对于学习书法的认知,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大师级的,实际上,何绍基也被评为“清代书法第一人”。
3、清朝是一个尚“变”的时代,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文化、政治以及社会风气上都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的很大影响,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上也不例外,首先是“考据学”在民间在逐步兴起,探访名碑石刻的人越来越多,碑学书法开始逐渐的兴盛起来。
以前不被重视的隶书碑版、魏碑石刻、造像题记等等开始被书法家重视,大家开始找到了一种新的题材进行书写,并且从中获得灵感,而何绍基就是早期开始研究学习汉魏碑刻的著名书法家,对于汉代的隶书尤其是《张迁碑》,他下过很大的功夫,一生对《张迁碑》通临无数次。
何绍基隶书作品
他对于魏碑,尤其是《张黑女墓志》爱不释手,《张黑女墓志》存世唯一的拓本也在他的手里,据他自己说,有时候会写的汗流浃背。
4、帖学在清代逐渐开始衰落,以王羲之为主的帖学,受馆阁体的影响,到了清代逐渐式微,有开创性的帖学大家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书法也越写越弱,书坛也需要一股振奋的力量,而何绍基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以及魏碑书法,形成了自己异于常人的书法风格,给书法带来了新的希望,找到了新的方向,但从这一点来看,他被称为大师也是理所当然的。
5、碑帖的融合是书法发展的大方向,虽然何绍基并没有明确的提出“碑帖融合”这一书法学的概念,但是他以实际的行动做到了,他把王羲之、颜真卿以及专利笔法融为一体,用实际的行动为后世书法家做了表率。
何绍基楷书对联
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自称“碑帖融合第一人”、“引碑入草第一人”等等,其实这些也只是拾人牙慧罢了,早在清朝的何绍基很早就已经在做了。
6、何绍基精通物体、在书法技法和理论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勇于去实践,而黄自元虽然在楷书上取得了一定的高度,但是这种守成的高度相对于何绍基开拓性的创新,实在有点小儿科了。
所以,后世对于何绍基的书法以为赞叹,也把他和他的书法作品写进了书法史,现在还有很多的人在学习何绍基的书法,著名的有当代青年书法家曾锦溪等,而黄自元被人们逐渐忘记,一般的书法史上也看不到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