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总结模板 / 日期:2024-03-15 / 浏览:9 / 评论: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明是情诗,为什么屡屡被用来歌颂老师?
一首诗、一句话,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注释。
例如:《春秋》之于《吕氏春秋传》、《左氏春秋》和今天一样古人一样对前人的遗留有所理解和注释,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有些物品、诗歌、名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本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积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语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们无从考证此时的作者正在进行着怎样的故事,也无法理解他此时细腻的思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论是对故土、友人、爱人、家人都表达了作者的不舍与留恋和无限的惆怅。东风无力百花残,让人如临其境,以景抒情离愁别绪悄然而来绵延不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固然表达了这份情谊和思绪的绵延不绝,如果不结合全诗来看,也可以表达一种奉献、一种执着或者一份坚持。老师的职业特征吻合了这种精神,我们赋予了这首诗新的内涵,也就对这首诗进行新的理解和注释。文化本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方言,我们都用汉字但是发音不同。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文化无所谓对错,这是以偏概全。文化又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不是随意曲解的。一个时代有着共同认同的文化,如果这种理解不被这个时代认同(甚至他是对的),也会面临时代的处罚(比如文艺复兴、文化革命)。
不可否认文化可以落后于时代、也可以超越时代。如果落后的文化占据上风就会造成历史的悲剧和遗憾(比如封建思想文化)。如果超前的文化占据了上风,那么掌握新思想文化的人就会受到迫害和折磨(比如:工业革命、文化革命)。思想文化的变革推动者历史文明的变革(前进或者倒退),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体现的。一句诗歌、一句名言,它符合今天的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我们就可以赋予它这样的内涵,这种内涵普及开来就是得到了文化认同。
当然昨天正确的东西今天可能是错误的,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经济大融合的时代,古今中西文化相互兼容碰撞,我们要善于接受新的事物。随着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文化变革、交融、碰撞将更迅速、更剧烈。比如我们无法理解古人(裹脚),或许将来的人们也不理解现在的(高跟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到底能不能用来歌颂老师?
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我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甚至能达到对情人的喜爱之情的程度。
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这是写男女爱情的,并无过多疑问。从“云鬓”等字样来看,还是写女人思念男人的。这点我觉得老李不太地道,明明是自己想女人了,却说女人在想他的男人。写诗的人啊,大多不善言辞,脸皮比较薄,不敢直说,只能寄情于文字。寄情于文字也就罢了,还不能说自己想了,而是说女人想了。
言归正传,这首诗虽然原本是写男女情思的,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用来赞美老师。春蚕吐丝至死,蜡烛发光而干,正是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育人的生动写照。男女之情贵在自始而终,虽平凡不改初志,贵在担当,贵在奉献;教师育人也正是几十年在三尺讲台不改初志、甘于奉献的写照,其情感是相通的。
有人喜欢掉书袋,好似自己发现了一首写情人的诗用到老师身上不合适,难道你把老师当情人了?
我觉得这恰恰是他只看到表面,没看到实质的表现。春蚕、蜡烛的意象用来赞美老师,已经成为共识。这句诗歌也从男女之至情,拓展为师生之挚爱。语言本来就是“活”的艺术,已经成为共识的诗句,没有必要过分在意其“死”的出处。
当然,用春蚕、蜡烛来形容老师,确实有点老掉牙的感觉。正处于求学之路的学子,应该广拓学识,增加知识储备,拿出更有创意的语言来赞美自己的老师。将自己所学用于实践,想出更美的诗句来,反而是一种对老师更深层次的肯定和赞美。
您说呢?赞美老师的诗句很多,欢迎留言。
《中国诗词大会》里的点评老师王立群,蒙曼,康震,郦波等,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四季,我也是看了四季。与其说是品诗词,欣赏诗词,其实很多时候这个节目吸引我的,主要还是这里面的点评嘉宾老师。
首先说一下王立群老师,王立群老师属于那种理智博学类型的,他的评论虽然不幽默,表情和语气也不生动,甚至有时候还显得呆板,但是他时时刻刻给你一种长者印象。他坐在那里,就代表了我们文化人本来就应该具有的样子,就应该敦厚稳重,说什么都有理有据证据充实。
其次,我说一下蒙曼老师。蒙曼老师的优点主要是博学和翔实,他点评诗词非常注重细节,还有联系历史,他有时候说话也是蛮风趣幽默的,感觉老师是那种能自动切换的类型,听他她讲过《大隋王朝》和《武则天》,讲的非常非常好,是很多历史学家也比不上的,大家有空可以去听一下。
再次,我说一下郦波老师,丽波老师是属于那种温文尔雅,温润如玉的类型。他非常有书生气质,他的性格也很随和,点评一直相当低调,从来不激动。他的知识应该是相当丰富的,从他给一些选手开场白送到“集句”诗里面可以看出来,但这也是他的毛病,他的那些集句诗在一起,让人感觉好生硬啊!
最后,说一下康震老师,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最大功用,就是捧红了抗震和董卿,我感觉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在诗词大会中,康老师的幽默风趣,信手年来,深入浅出,一次又一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毕竟是一档娱乐性质的综艺文化节目,点评嘉宾的语言组织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可见老师的优点就是在她的说话上。他的知识储备应该比别的老师强不了多少,但是关键他能讲的出来,讲的透,讲得大家喜爱听,这是别的老师比不上的,所以这也是我最喜欢老师的原因。
还有人说喜欢康老师的人,都还太嫩,不知为什么,听后我感觉不生气,首先这是夸我挺年轻,其次也可能是到了一定的诗词储备之后,回过头来看,会发现看老师讲的很多是常识。但是诗词大会毕竟是面对普通大众的节目,大部分人应该都是诗词初级者,所以也怪不得诗词高级者来吐槽了。
综上,就是我对几位点评老师的大概印象,以及对康老师最喜欢的原因!其实诗词大会今年第四季还来了杨丽老师,但是杨雨老师不知道是不是不适应这个节目的规则,评论的挺少的,导致我对她没有什么大的印象,但她在《中华好诗词》里面评论确实是挺棒的。
所以说各位老师,有各位老师的好,我们还是不要用喜好来给老师排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