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写作技巧 / 日期:2024-07-10 / 浏览:4 / 评论:0
觉醒年代1一4集观后感?
主角之一的陈独秀,他的出场,恰似同一个演员在另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那样,让人有一种《绝命毒师》或者《加勒比海盗》的感觉。
这个年代,一头茂密的黑发,已经成为越来越奢侈的个人装饰。那个年代,刚刚脱离了全男皆辫,而披头散发,该也是一种落魄子弟的感觉。
但,无论如何,拥有不羁的发型的人,足以让这个年代的观众相信,一定是有着特立独行的头脑的。
果不其然,独秀,果然“独”秀。他主导创立了《青年杂志》。这个杂志的创办的简况,电视剧里有介绍。
电视剧里弥漫的轻松幽默,普通这个时代这个季节的阳光,自然是珍贵而美好的。而,美好,也是电视剧想要呈现出来,想要传达开去的东西。
当现实艰难,比如,电影院里坐不了拥挤的人,电视剧面前,就要排起了流量级别的观众,等待一些画面放送些美好,和美好之类的东西。
那个时代,有太多人物和文章,资料和画面留存下来,也有太多的复杂关系可供梳理与安排。所以,作为观众,你看到的,不一定是最为接近真实的那些,却不妨碍它们是剧作者最想让你看到也只能让你看到的。
又一天的晚上,自己看了第四集。剧情,貌似开始拖沓。更多人物出场。主角中的一个,竟然没有露面。
里面的人物,都在忙着做大事。平民的生活,有反映,但还不够。而,这部电视剧,毕竟是一部从杂志与国度开始的。凡人的一切,都本没有那么多篇幅。
或许,也一样是没有开始。
或许,逻辑的,叙事的,语义的,三者有一定的关联,也有一定的交叉。
而怎么处理或对待它们,就成了未来几天要思考的问题。
或许,并不需要总是在行文中明确征引什么理论。能自圆其说就好。
而,“孤证不立”等等的理论或方法,却还是需要的。因为,它们简洁,又近乎约定俗成。
电视剧里,那么多“合情合理”的情节多了,就会不自觉地生成一种“人为”的假。不知道,这种感觉,是否只有自己有。
觉醒年代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人物观后感?
陈独秀:人物形象丰满,鲜活生动
印象中,《觉醒年代》是首部以陈独秀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也是首次全面客观地刻画这位新文化运动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电视剧。
以往在历史教科书和影视文学作品中,陈独秀的形象非常单薄。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之外,对他的其他方面了解甚少。
《觉醒年代》第一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一出场,就以不修边幅的性情中人形象,颠覆了很多国人心目中的固有印象;随后,他和陈延年和陈松年两个儿子的矛盾冲突,给人留下了一个负面的父亲形象;和李大钊的一见如故,以及初次看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时激动的心情,表现出他识才爱才的一面;被北洋政府关进监狱后的从容淡定,又表现出他为了信仰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经过不断探索,他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拒绝蔡元培的一再挽留,离开了北京大学,与李大钊一起筹建中国共产党……
以这样一个全面的视角,展现陈独秀的学识、性格、家庭、思想、信仰,可谓立体化地重塑了陈独秀的形象,使得历史教科书上的陈独秀一下子鲜活起来。于和伟的出色演技,也让荧屏上的陈独秀形象丰满生动,富有人格魅力。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一直看不到一个真实的陈独秀,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觉醒年代》拨开历史迷雾,全面客观地在荧屏上塑造了陈独秀的形象,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