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总结模板 / 日期:2024-06-18 / 浏览:6 / 评论:0
你有没有一张藏在你记忆深处老照片?它有着一段什么样的故事可以分享?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卢沟桥事变的第二日,7月8日,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宜言。宜言中说:
“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抵抗,并立刻准备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军和平苟安的打算。
全中国同胞们!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华北当局与国土共存亡的宣言。我们要求宋哲元将军立刻动员全部第二十九军开赴前线应战。我们要求南京中央政府切实援助第二十九军。
并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的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立即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准备应战。立即肃清潜藏在中国境内的汉奸卖国贼分子和一切日寇的侦探,巩固后方。
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宣言发出,我们的党忠实执行自己的宣言,直至抗战胜利。
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勿忘国耻。清明来临之际,祭奠英灵!感恩先辈,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记忆#
诚谢邀请
有两张藏在我记忆深处的老照片,一张40年前、一张20年前。它有着一段辛酸的故事。
图一(前排右一):1981年夏秋之交,陪同地区领导检查防汎抗灾工作
图二:1999年7月,参加市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炼检查 (散文诗)
我偶翻40年前那张旧照,酸了心扉,湿了眼眶。憔悴的脸,痩弱的身躯,哪有一丁点形象?!正值青春年华,看上去就象饱经风霜……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考结束,我从城里回到家乡。恰遇那个特殊年代,命运之船从这儿启航。父亲被定为"有历史问题",牵连了我,"压力山大"紧扣在我的头上。十五岁啊,升不了高中,当不了民师,进不了工厂……山重水复,前途一片迷茫。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破防!确立人生发展航标,苦练笔下力量!白天挥汗种庄稼,深夜挑灯写文章。八年"抗战",战果辉煌!报上有名,广播有声,小小名气传至十里八乡!这下惊动了"伯乐",感动了"上苍"!一份能让我施展拳脚的工作,公社正等着我上岗。上任得心应手,成绩大家赞赏。岂料命运多舛,好景不长。两年后,县里下达转干指标,自信非我莫属,无人与我争抢!可是,命运捉弄人啊!政审不合格,希望变成水中月亮!那一夜,我彻夜未眠,痛哭一场!岗位被人取代,我天生就是个临时工匠。从此,我又苦熬八年,日盼夜盼,坚信"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1978年,全国拨乱反正。人生有转机,东方露曙光。终于,我入党了,临时工转正了,倍感浑身有力量!
1979年,轻装上阵,决心大干场!
1980年,时来运转,喜从天降。地级领导机关下达调令,调我去那里工作!这是真的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顷刻,眼泪象开闸的河水,哗哗地往外流淌……
拐点啊,这是我的人生拐点!这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厚实回报!这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顺理成章……
一条鲜花盛开的人生追梦路,正在脚下延伸,前方就是我日盼夜盼的梦想和希望……
老照片35年前的回忆,迷茫萌惠,荣光自豪……
单位人武部挑选三人,选派武装军分区学习高炮射击密码描图,话务方位,收发播报。电影中英雄’李侠‘,手写密电码,发报收报。
邀,两,三,四,五,六,七,拐,勾,洞。(读的顺啊!)
多用:点,哒,音波听播听收,手写记录。滴,滴滴。哒,哒哒。四数一组。只能表示写数字。
滴:是数字1。滴哒:数字2。滴滴答:数字3,……………
常州市政府军分区,各单位选派。与镇江市军分区,扬州,扬中,金坛,溧阳军区共45人。到镇江市军区军营高炮训练基队。学习收发,描图,高炮射击。4,5,6三个月。军区优秀军官教练,有前二位老民兵做教员。
多是基础常规,没有高强度难度的训练。最最要紧的是数波记录,边听边记,听清写准记录,来不得半点马虎与错。必须完准清晰分明的重要性,供作战指挥参考。
描图,是在图版上画点到图,边听边反应点画图。画连线飞机高空运行动态。在图线版上,画线路图供参考。
发电码,我手指拿捏到位,滴,哒,长音,短点,音频音律,顺畅清晰完美。
我是全班第一完美,全无差错记录。站在班前喊口领口号。起立,报告,开始,战队。趴下起站。是军教练的帮手。军教练经常换人,教授越来越高级别。
训练课班上鸦雀无声,就只有滴哒声,高高低低,快快慢慢。速度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紧。跟不上也淘汰回单位上班好几个同学的。
总军区领导经常检查,参谋视察。威风凛凛,飒爽英姿。体验军队生活野练。英武自豪。
因为成绩优秀,当时军领导来视察,嘘寒问暖关切。我傻吧吧的,多不爱说话,怎么老问东问西,萌傻的人生格局。随队市区教练员丁康明教员。我现在有来往,75岁了健康乐观。还喜欢我,怪不好意思的。
学习结束回单位上班,我就是民兵组织集训的教练员。年年民兵组织春训我都担当教练。射击,画图,抄录,讲台上课,讲的明明白白,市军区参谋视察得到表扬,当时民兵预备训练必须执行的任务。
你存着哪些值得怀念的老照片?照片背后有哪些故事?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进行到了新的阶段:革命大串联。红卫兵大串联使得铁路拥挤,所有旅客列车几乎全部晚点。中央媒体就推出了步行串联的典型,意在鼓励步行串联,开启新的“长征”,以减轻对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的压力;让青年一代去革命的大风大浪里磨练。
那时的红卫兵一呼百应,于是七人一伙,八人一堆,自愿组成串联队伍,似一条条小溪,汇成一条条大河,然后又流入大海,形成浩浩荡荡的串联大军,奔忙在各个城市;行走在乡村小道、高山峻岭。由此,被红卫兵称为“长征”的步行串联成为当时的时髦。在此大背景下,我们才有了参加“长征”的奇妙经历。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学生们在家根本呆不住。学校里空空如也。能走的大部分都各奔东西。我们三个女生犹豫了好长时间,最后还是决定西去革命圣地——延安。我们这支最小的长征队取名《全无敌》。
已是腊月二十了,我们说走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走的不算太快,每天最多七八十里。即使这样,脚上也难免打泡,是那种革命的意志克服了脚上的疼痛,让我们朝着目的地坚定的前进。走到哪儿,都有红卫兵接待站,管吃管住,第二天继续赶路,特别的地方多停留一天。
第一停留点是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十五岁的革命英雄刘胡兰的家乡。从课本上我们知道了刘胡兰从小参加革命,被叛徒出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之下,她是我们崇拜的英雄,她的家乡是我们从小向往的地方。
来到胡兰墓地,放眼望去,寒风瑟瑟,荒草萋萋。站在英雄之地,向英雄致敬,刘胡兰在铡刀面前英勇就义的形象浮现在面前,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一股英雄之气在胸中悠然升腾:英雄啊,你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要继承你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朋友们请看这张珍藏了五十四年的照片,猜猜我是哪一个。
父亲去世20多年了,近来却常入我梦。我整理旧书时,一张他30年前与我女儿合影的照片映入我眼中。
父亲祖籍天门市,41年参加抗日,祖父母过世也没牟面。我大约6岁时随父回去过一次。那时老家有大伯和一位哥哥俩位姐姐。两间泥壁透风的草房。房前杂木林间是一堆堆长满杂草,分不清谁的祖坟。房后是一片竹林,稀疏处有棵说不上岁数的刹槐……至今我还念记老家的粗面枕头馍、小籽花生、甜甜的甘蔗……
父亲一生感念的除了父母,还有三位恩人。
一位是抗战时期,他在五师突围负伤后,用山洞掩藏救护他的竹山县老人。
一位是被划为右派初到九合垸农场劳改时,他因饥饿劳累,风寒交加病倒在田沟,被李窑村一位农民发现,背回家用棉絮捂,喂红薯汤救过命来的好心人。
再就是文革时阻止造友派将他用麻袋装着欲沉潭的李庙村群众。
父亲在世时从未忘记,每年春节他总会用不同方式与他们联系感恩。
父亲一生最内疚的是对不起母亲。每次母亲与他争吵,他从不发火回嘴。总是保持沉默。
父亲一生耿直,闲不住手脚。晚年离休后,除协助母亲带外孙女、孙女、外孙外,还积极给居委会当自愿者,为街道文明安全,每天走东巷跑西巷,上北巷下南巷,不遗余力。一到有一天傍晚,一位街房熟人打电话给我,说他在后巷宣传转到我家巷口时,人站不住,身子往下摊,我将他送到医院,因脑溢血救治无效去世,才永远安静地躺下……
父亲晚年还有一个嗜好。中晚餐爱喝几杯酒。还爱和年轻人赌酒量,酒桌上给年轻讲战争故事,上政治课。每当我同学或同事战友朋友到家来吃饭时,他特别兴奋……
父亲在世时我与他平心静气地交流很少,常为一点点小事擦枪走火,拍桌打椅地争吵。我不爱他唠叨他的战争故事,讲大道理。还怨过他的错误没给家人带来好运。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守在他身边,他望着我什么也没说就闭上了双眼……也许是我的愚蠢、任性、自私与恶言恶语深深的伤害,刺痛了他!
其实我知道,他把对儿女的爱深深耕植在他心里。他无时不在远处默默关注着我。如果有来生来世,我愿与他做一回真心朋友。
今年清明因疫情没能到黄河故园为父母亲扫墓,现献诗一首,以示对父亲祭拜:
《父亲的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