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创意写作 / 日期:2024-06-14 / 浏览:9 / 评论:0
从顾少强到江贤俊,教师辞职究竟为哪般?
结合我身边的两个辞职案例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个案例:天津某著名公立初中,物理老师,工作年限15+,年前选择从体制内辞职。辞职理由:
第一,对学生的失望。从2015年开始,天津小升初公立学校不再采取“择优录取”模式,而改为“摇号录取”模式。此举导致公立初中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尤其是天津某些区,先私立后公立,导致某些传统的优质公立初中沦落为“收底校”,差生云集,自然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难度。
第二,对学校的失望。主要表现为公立学校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盛行,什么工作都要讲究“雁过留痕”,务虚不务实,导致很多老师要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到繁琐而又无意义的行政任务和思想、教学汇报和考核中去。
第三,收入待遇的急剧下降。现在天津市狠抓严管公立学校教师补课风、辅导风,导致相当多的老师只有额定工资收入,而额定工资收入相当有限,自然容易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四,对家长和工作环境的失望,现在老师也几乎成为“高危职业”,教学管理环节处处遭遇“不管不行,管又动辄得咎”的尴尬处境。
由于教学能力出色,名声在外,这位老师辞职后,任职于几个大型知名连锁辅导机构,同时与几个大型媒体合作,开设公开网课等。根据他自己的反馈:比原来任职公立学校更忙,但由于是为自己打工,且时间、身心更为自由,内心也更为充实快乐。
第二个案例:身边同事辞职。这位同事搞新闻、广告业务出身,有过央视、知名广告公司的光辉从业履历,后辞职考博,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做老师。进入高校后遭遇“水土不服”:虽然发表过多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有多个横向合作项目,但副高职称一直阴差阳错评不上,从前年开始主动放弃职称评聘这条路。2018年年末选择辞职,他给出的辞职理由是:偏爱不确定性。高校死板、僵化、无前景、一眼可以望到人生尽头的职业显然没有满足他的期望值。
同事辞职后,选择回到业界,就职某大型网媒平台,据说很快要上市的一家网媒,任职高管。从职业环境、收入和前景而言,他的新东家明显要优于高校。
这是我从业近20年身边的两个辞职案例,不多,属于极少数,所以教师辞职潮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个案。毕竟,虽有不如意之处,但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寒暑假福利,高职业声誉以及中等以上收入水准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正因为后者,现在能够选择放弃教师职业,重新规划后半段人生的人是不甘于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勇者。起码,我身边两个辞职案例中的主角是这样的。
以上,供参考。
什么是农村城镇化?
所谓农村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
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
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
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
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
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
出身寒门,如何改变命运?
出身寒门的人首先自己不要产生自卑心理,要有一种向上奋发的精神。要敢于向命运决战,争取将自己推上人生的高峰。北宋时代的著名思想、政治家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从古至今,寒门子弟逆袭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途径无非就是读书。
读好书,唯有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寒门子弟逆袭确实非常有难度,因为他们的起点就比有钱人家的孩子低了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各种培训班,而寒门子弟所接受的义务教育都是比较差的,别说培训班,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有困难。
他们过的都是艰苦朴素的生活,有着辛苦难受的山区体验。但是也正因为他们的所受的艰难困苦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所以在学习上他们会更加地刻苦努力,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坚持勇敢克服。只有熬过了这一段辛苦的学习生活,寒门子弟逆袭也就轻而易举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寒门子弟都能坚持下来,因为他们会在学习上可能会缺少各种学习工具,还要忍受同学们的窃窃私语。更甚者会产生自卑心理,这都将会成为寒门子弟在学习上的阻碍。所以消除这些阻碍是刻不容缓的。寒门子弟只要消除自卑心理,增强树立好自己的自信心,努力工作,多多历练。总有一天会有自己的美好人生!
湮没于历史600年的蒙山大佛是怎样被发现的?
这是一座很传奇的佛像,一度引来很多皇帝参拜,被废弃后却迅速被人遗忘,连当地人都不知道。
大佛所在的寺院,是东魏时期形成的大庄严寺。
北齐年间,文宣帝高洋给大庄严寺赐额,改名为开化寺,随后在开化寺后一里的地方依山凿刻佛像。这就是蒙山大佛的由来,凿佛像的事在正史中有记载。
北齐统治者残暴至极,却笃信佛教,所以北齐成了佛教造像的高峰。高洋除了下令建造蒙山大佛外,还在附近开凿了童子寺龙山大佛。龙山大佛比蒙山大佛小一些,为北朝第二大佛像,风化、破坏比蒙山大佛更加严重,暂时也没有开发。
蒙山大佛历时二十多年,至后主高纬时才凿成。
隋朝时,开化寺为大佛修建了佛阁,用来遮蔽大佛,并将寺名改为净明寺。
唐高祖李渊来此礼佛后(此时还是太原留守),将寺名改回开化寺。
唐高宗李治曾携皇后武则天来此礼佛(一并参观了童子寺大佛),并令地方官整修,还给两寺施舍了大量财物。二圣回宫后,令后宫制作了两件超大袈裟,派人前去给两尊大佛披上。一时间,来此观瞻者不知几千几万。
唐武宗执政年间,力主灭佛,蒙山大佛的佛阁被毁,但大佛本身并未受损。
李克用(时为晋王)参拜大佛后,命人重修佛阁,历时五年完成。
50年后,刘知远(当时为北平王,还未称帝)来此礼佛,出资整修佛像和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26间,总计130间。如此巨大的佛阁,将佛像庇护在下面。
元朝末年,开化寺被毁,只余僧房和舍利塔。专家认为蒙山大佛在这时也被毁坏,佛头掉落。
蒙山大佛是在1983年被太原探险家王剑霓发现的,当时他在蒙山附近调查地名,发现这一带的地名中很多都带有一个“寺”字,加上他又找到了一个叫做大肚崖的地方,所以就好奇地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大肚崖其实就是消失了600年的蒙山大佛的遗址。
北齐的蒙山大佛是怎么发现的?
北齐的蒙山大佛是由王剑霓于1983年发现的,他当时正在蒙山一带开展实地调查地名的工作,王剑霓在勘探一个叫大肚崖的地方的时候,发现大肚崖后方平坦地区还残留着一些古遗迹,经过详细调查发现大肚崖就是佛像的部分身体,其下方掩埋着十几米厚的土石,周围也是残破不堪。那么王剑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直觉呢?原来他的祖父王建屏是山西佛文化协会的创办者,是协会的第一届会长。王剑霓小时候就从他祖父那里听过很多有关佛教文化的故事,其中就有山西太原蒙山大佛这一茬。而且正好让王剑霓碰上了,于是在巧合之下,发现了这尊大佛。
蒙山大佛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始建于北齐,文宣帝下令在开化寺后山凿刻佛像,即是蒙山大佛的雏形。在唐武宗时期,由于灭佛运动使得佛像遭到大面积的毁坏,后来李克用、刘知远等人出钱对其进行修复,佛阁和佛像基本上恢复如初。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都曾游览过蒙山大佛。
重新发现的蒙山大佛,其头像已经不知所踪,但从脚下到胸部仍然有三十米高,蔚为壮观。虽然早在1983年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2001年太原市将蒙山大佛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其修缮工程直到2006年才开始,还是在发展旅游的大背景下。重新修建的头像高达12米,加上佛身,总高度达到了四十多米。
66米高大佛像为何会神秘失踪?
因为不信仰佛教的人不再在附近,没有人照顾他们,风雨袭击和侵蚀,闪电袭击和地震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野生树木变得狂野,杂草丛生。但它一直在那里,没有消失。蒙山大佛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大佛,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石佛。蒙山大佛诞生于551年的北齐,距今已有15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
1.大佛的传说
传说李渊在太原时,经常来拜佛,从此他与李世民和他的儿子有了不解之缘。有一次,在他拜访佛陀的那天晚上,他梦见佛陀光芒四射,相信是祥瑞,从而增强了他组建军队的决心。在此之前,隋文帝为大佛建了一座佛亭,并将其改为“净明”。唐武德在位第三年,高祖李渊前来拜访,并改名为“开化”。
2.为大佛披上袈裟
咸庆五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参观晋阳时,他们被佛像的宏伟深深打动了。回到长安后,命令内宫工匠为佛像做一件巨大的袈裟,派特使前往晋阳,并在晋阳僧俗的万众瞩目下举行了袈裟穿戴仪式。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光彩夺目,轰动了滨州乃至全国。
此后,太原的历任官员都在布施以保护佛陀。宋代又在后寺北半里许蒙山北峰建“杭州天目山祖师峰彻禅师塔”,其塔距大佛约200米,高大巍峨,称“雁塔峰台”,俗称“千层塔”,民谚有“倒了千层塔,砸了后寺院”之说。
3.大佛的湮灭
大约在元朝末期的1363年,内阁因为战争神庙而崩塌。过了很久,大佛的头也因为风、雨和侵蚀而掉了下来。这位800岁的佛陀被湮没了600多年。
从1980年到1983年,参加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者王剑霓,这尊默默注视着人类的繁衍发展。经历了隋唐盛世,经历了五代纷争,历经了宋金灾难,到了元朝,终于抵挡不住历史带来的苦难,在大自然的风暴中跌入大佛。终于,又是白天了。
如今蒙山大佛已经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蒙山大佛周围还有八尊佛像,当地政府已在筹划修缮其余八座佛像,扩大景区规模,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以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