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作文素材 / 日期:2024-06-02 / 浏览:8 / 评论:0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不找渡口渡江直接攻打吴军的旱寨和城池,非要打水战呢?
要了解曹操不能直接攻打吴军汉寨和城池,一定要了解长江北线特有地理地势,明白守江必守淮的军事理论,才能知道北方征服南方,遇到长江天险不是仅指长江本身,而是包括长江中下游的所有支流、湖泊和丛山峻岭,甚至淮河、海河之间的天然地理屏障,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大别山甚至川东山区的险恶复杂地势,是一种怎么样的噩梦,在江淮地区作战,如果没有强悍的水军,即有全军覆没之险。南宋刚立国,完颜宗弼10万铁骑渡江南下,虽然攻破临安,也怕后路被断迅速北撤,在黄天荡吃了水军大亏。自古北方征服南方有三条路:自徐州南下合肥、庐州为东线南下道路。
这一战线的东边是两淮(淮安、淮阴),有洪泽湖、金湖、高邮湖,其后左为大别山区,右为皖南山区,长江绕穿而过,易守难攻,无法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曹操进军只能自徐州或淮南南下,攻巢湖再攻克合肥、庐州,而赤壁之后曹操放弃自荆州南下,走过此路,但被孙权亲率大军战于合肥,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黯然退兵,诸葛亮在出师表言:以操之能,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能,这是说以曹操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4次被东吴水军困于合肥巢湖。
曹操的进军荆州是北方中原第一次大规模南征,曹操自中原(许昌)南下,走的是北方征服南方的中路:出新野、下樊城,直逼荆州,大家可看下图荆州地势图,河南进入荆州(湖北),只有新野至樊城一条路,至武昌一带,即为湖泊密布的长江、洞庭湖水系,延绵千里,通过长江贯通九江鄱阳湖(东吴水军基地),曹操在黄冈赤壁建立水寨与东吴水军对峙,荆州以东即为不可逾越的大别山脉。
曹操自
新野南下,收襄阳、战当阳、至荆州的行军路线,注意观察长江两岸的山脉,整个荆州就夹在巫山和大别山、赣北山脉包围之间。
再看看长江流域密布江河湖泊。
江淮至武昌一带,崇山峻岭、河流湖泊密布,在这样的环境下作战,没有强大的水军,即使冒险越过长江,后路补给即被切断。武昌是长江咽喉,顺长江东下可威胁九江、安庆,安庆一失金陵不保,所以曹操的水军处于极佳的战略态势和出发阵地。
长江流域鄱阳湖和洞庭湖之间巨大的水系泽国,北方军队就算直接渡过长江,也会被水军切断后路和补给,处处挨打。所以北方征服南方,极少通过攻占合肥、安庆南渡(曾国藩灭太平军成功过),都是在江州(重庆)或者武昌寻找造船良木,在当地招募训练水军(北方军队根本不适应南方雨季、酷热和瘴气,而且要让北方军学会游泳也是极难)。曹操获得荆州水军,大喜过望,以为可以夺取南方,但是不习水军特性,被周瑜一把火烧个干净,再打造这样一支水军,已经是50年后的事情了。烟酒阁原创文章,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
这个问题问得,怎么说呢,比较缺乏常识。但是我还是要认认真真的回答一下,为什么这么做不行,或者说,为什么曹操当年他没有这么干?首先来看赤壁之战的起因。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就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病逝,九月刘表的次子刘琮就投降了曹操。(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三国志-武帝纪》)
而在十二月的时候,曹操就大举发动了对刘备的攻击。在这个时候,孙刘联盟已经形成,周瑜带兵为刘备出这口恶气,于是打响了这场著名的赤壁之战。
此时的情况,是曹军在江北,孙刘联军在江南。要打的上这场仗,而且在没有能穿越江面直抵对手身前的武器(比如导弹等)的前提下,就必须要找的到对手才能跟人硬刚。
那么问题来了,曹丞相应该怎么找对手呢?
一,等着周瑜带着孙刘联军自己主动渡过长江跑来和自己决战。曹军此时到底有多少人马,史学家尚有争议,但是江北的曹军总数一定比对面的孙刘联军要多,而且是多得多。在孙权、刘备、诸葛亮、周瑜等人脑子没有集体进水的前提下,这种人头经济全面落后还要硬刚硬的团战的做法,估计没人会做。
二,顺着江摸过去和敌人打。这又有两种操作模式:
1、渡江过去打旱寨和城池,体现出他们的陆军优势。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曹军在渡江的时候,东吴方面在长江上游弋的舰队要视而不见,从从容容地放曹军渡过长江天险,然后把自己老家抄掉。
2、在长江上歼灭孙刘联军的水军主力,然后渡江。事实证明曹操就是这么干的。
三,如果孙权那波人脑子没出啥问题,而曹操又不想在赤壁这一带渡江和孙刘联军决战的话,那应该怎么办呢?可不可以绕到上游或者下游呢?
也行,但是上游是刘璋的地盘,要过界得问问刘璋干不干。如果刘璋脑子没坏掉的话,估计也不会同意这么个假途灭虢的建议。
至于下游的话,不好意思,曹操的势力这一辈子也没染指到长江下游,无论南北。他的势力,最远也只就打到了合肥的逍遥津,再往南就根本打不下去了。
最关键的是,此时的曹军主力全部集结在荆州,要大兵团运动到千里之外的下游一带,有两种途径:快的话就坐船顺江而下,慢的话就自己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