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文体介绍 / 日期:2024-05-28 / 浏览:10 / 评论:0

学写散文,仿谁的较好,为什么?

感谢邀请。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就是余秋雨。我是从高中开始看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这两本书是我在高中的时候读的,《千年一叹》、《中国文脉》是我在大学读的。可以这样讲,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着着实实影响了我的写作笔法。

就我读他的文章,有这么几点想跟大家分享。

道士塔读书笔记,道士塔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记得在一个访谈里他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大概意思是,他的散文中存在着一种“两难”的境地,把问题留给读者,通过自己的分析,逐步引导读者深入,最后发现散文在说的问题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以《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道士塔》为例。这篇文章讲的是关于敦煌莫高窟中的文物保护的问题。由于文章篇幅太长,这里只做概述。

敦煌莫高窟最初被发现时洞窟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泥彩,还有经卷。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割地赔款,民不聊生。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去发掘保护这些文物,于是派了一个道士农民王圆箓看守将来能够轰动世界的财富,可惜当时的清政府没有意识到;就在此时,欧美的专家学者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了大量的经卷和壁画,成车成车地往回运。我们现在研究敦煌文化还要去问西方人购买交卷底片,那可是我们中国的参考文化啊!

道士塔读书笔记,道士塔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是,仔细思考,这便是两难 : 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有没有能力去保护这些人类的文明?如果没有,那么交给西方人保存下来是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我也好恨。。。

那个曾经像我敦煌文明的王圆箓王道士

我们如果处于当下,未必会有更好的办法。

道士塔读书笔记,道士塔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做到这点很难,因为历史是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所以我加了引号。那么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作者博览群书,对于当时的历史事件多方查证史料,还原历史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主管的看法,把自己置身当时历史环境下,直抒胸臆。这一点给我的影响最大,因为不光是历史,生活中做到感同身受都很难很难。

余秋雨先生在行文过程中会转换自己的人称身份,绝大部分是第三人称叙述,可当感同身受部分到来时侯,便很自然转换为第一人称,把自己置身环境之中,抒发情感强烈充沛,使文章感染力强。

敦煌莫高窟

供养人

飞天壁画

读他的文章你根本不会想象这是一位老人写的文字,因为文章精力充沛,富于思考。这一点是比较难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大量的阅读,联系写作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寻找普遍性中属于自己的典型性。

如果你想学写散文,农夫首推你不妨先读一下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作品,农夫保证你一定会得到某些启发,然后再按照贾先生的路子走下去,是不会无所收获的。

众所周知,贾平凹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但实际上他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例如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等。而且其散文作品获得的好评並不亚于小说。

贾平凹先生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一,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这一点从他的作品"商州三录,及哭三毛,再哭三毛,祭父,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写给母亲"……等许多篇幅中得到体现。例如他的故乡商州本来是一个偏僻,贫困的山区,但贾平凹是非常热爱他的家乡的,在他的眼里,故乡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的。通过作家饱满真情的描述,使读者也不由也产生出同样的感觉。

二,以小见大,题材广泛,实话实说,不无的放矢。

贾平凹的很多散文,如“丑石”,"笑口常开",“月迹"等,如果让我们常人是觉得无话可说,写不出一篇文章来的,但在贾平凹的眼中,它们都是有"灵性"的,通过想象,推理,而生发出许多富有哲理的情节,再通过朴素而有趣的语言叙述出来,形成一篇很多文字的文章,令读者不得不佩服作家观察事物的细微,犀利,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以上,只是农夫阅读贾平凹先生散文的点滴体会,仅供题主参考。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