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创意写作 / 日期:2024-05-18 / 浏览:6 / 评论:0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人采用了什么视角眺望黄河?如何赏析?

1.巜凉州词》 唐.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雨雪曲赏析,雨雪曲诗歌鉴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雨雪曲赏析,雨雪曲诗歌鉴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2.巜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下面着重分析第一首,简要介绍第二首。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东向西、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它以一种远古的时空,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雨雪曲赏析,雨雪曲诗歌鉴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3.不知以上解答可以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凉州词》其中最为经典和广为传颂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王之涣的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并不消极颓废。表现出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更有张力。

下面就逐句赏析这首绝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抓住了自下而上的角度,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视觉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水,像一条绸带迤逦飞上云端。一开始就写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一样是写黄河,一样是从下游向上游观望,但意境不同。李白的诗是由远及近,同样是表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因为顺序和河流的方向相反,表达的意境就大相迥异。王之涣表现的是突出黄河的源远流长的闲适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美。而李白的诗则表现出奔腾咆哮,大气磅礴的动态美。

一片孤城万仞山,塞上孤城,荒凉料峭,也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更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白云间”是大的背景,“万仞山”是近的画面,在远川高山的映衬之下,更显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正因如此,军事地位十位重要。“一片”是唐诗里常用词语,往往与“孤”连用(孤帆一片日边来,一片孤云)等,这里相当于“一座”孤城,但在词采上多了一层“单薄”的意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下,忽然听到幽幽的羌笛声,恰恰所吹奏的是哀怨凄婉的《折杨柳》,这不禁勾起了戍边兵士的思乡之愁。(因为“柳”与“留”音相谐,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兵士们听着哀怨的杨柳曲,内心十分惆怅,但诗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宽慰。

春风不渡玉门关,即然春风根本就吹不到玉门关来,又哪来的杨柳可折呢?这一句似有一股怨气,但又暗含无尽的无可奈何的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为国戍边的责任更加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实则曲折表达出那种抱怨,这使得整首诗意韵变得更为悠远,更让人回味无穷。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