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文体介绍 / 日期:2024-05-04 / 浏览:13 / 评论:0

怎么理解中国传统的孝道

  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关孝道的故事古往今来也比比皆是:

  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瞽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孝道,孝道议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汉齐人江革(章帝时任五官中郎将),少年丧父,独自与母亲住在一起(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不幸遭遇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多次遇到匪盗,有的贼人想劫持他入伙,江革就哭着哀告说有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就不忍杀他。后来,他辗转迁居江苏下邳,穷困地连鞋子都没有了,便做雇工挣钱供养母亲。母亲所需衣服等,没有一样缺乏的。

  南齐人庾黔娄,任孱陵县令。到孱陵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到家得知父亲病重已两天了。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好转还是恶化,只要尝一点病人粪便,味道苦说明是好事。”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到夜里,跪拜北斗星,叩头乞求以自身代父去死。





 “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伦理里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儒家文化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帝王以孝治天下,做人以孝为根本,而有关孝的理论和书籍多如牛毛。根据儒家“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理论,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所以中国历朝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利益也不遗余力提倡“孝道”,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比如“举孝廉”作为一种官员选拨制度延续数百年。“孝”作为一个官员的考核考评的“丁忧”机制也是贯穿在整个封建王朝时期(朝廷在职官员,如果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如果违背“丁忧”制度,官员将受到法律处罚)。更为极端的孝道高于法律制度的规定,比如父母违法,作为子女的如果不举报也不并构成违法,举报的恰恰要违法。而中国当代也明确把赡养老人、遗弃老人等行为纳入刑法对儿女进行考核,这也是一种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

孝道,孝道议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精神也是源远流长,所谓“幼吾幼,人之幼,老吾老,人之老”,孝敬父母是必需的,这是和谐人伦关系的基础。但是古人有句话说“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孝道讲究的是心,而不是事,如果把给予父母的生活条件是否优越,作为判定是否孝顺的标准,那穷人的家子弟就永远没有孝子了。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自古是寒门出孝子,反倒是哪些鼓吹孝道的统治阶层,杀父杀母杀兄争夺大位的不计其数。

    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也必需要对传统孝道中有违人性的糟粕“孝道”进行唾弃,必需要辩证看待中国二十孝的故事,比如“杀子奉母”则严重违背人性,而“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也属于愚孝行为,以上种种置自身安全不顾的“孝”,作为父母怎么舍得儿女如此“孝”呢。至于为了“孝”不顾是非曲直、善恶黑白而罔顾法律,损害整个社会的道德和国家民族利益就更不是孝了。



孝道,孝道议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