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创意写作 / 日期:2024-04-12 / 浏览:10 / 评论:0

在乡下学生爷奶经常对老师说:“不听话给我下劲打!”真能打吗?

真的不能打。

父母长期不在家,跟着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低,教育方法落后,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或者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听话,往往使用打骂等粗暴的管教方式。

其实,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看重的,在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会对学校和老师寄予厚望,往往会有“既然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孩子的教育学校老师就全权负责了”,这样的情况下,就把管教的权力全部“让渡”给学校老师了,往往就会说“孩子不听话给我下劲打!”。

吃老师的奶作文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且不说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不能体罚孩子,就算是从真正关爱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也不能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有可能不起正面效果,还有反作用。

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比如: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有的自卑心理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是简单,粗暴的,更会加强他们的自卑心理或者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吃老师的奶作文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待这些孩子,唯有付出爱心和耐心,真诚相待,才能促使他们的转变。

首先,要对他们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所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应该应该平等相待,真诚相处,让孩子们感受到爱意和温暖。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对待留守儿童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吃老师的奶作文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帮助他们解开心结。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可以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第四,家校共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可以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孩子的情况,告知他们正确的管教方法,杜绝打骂。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工作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总之,留守儿童是应当成为社会关注和关爱的对象,作为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谢谢邀请。

“ 在乡下学生爷奶经常对老师说:“不听话给我下劲儿打”!真能打吗?

这个“故事”太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与教育制度了,也是个社会实践方面的特殊现象,更是家校互动下的“互不知道案例”。

一,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与教师岗位职责的时代不同,要求越来越高。我自己的经历过程就是从小开始“打”,当上了老师也是以“打”为主要手段,在自己的后半生结束了“打骂学生”的年纪。我在想办法更改不能打学生的教育方法,因为现实生活中一下子出现了教师不能打学生的“戒规”,作为一名教师是不能接受的“教育制度”,“打习惯了”的教师要讨个说法,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行之有效”手段“弹尽粮绝”,教师“师道尊严”下威力作用“一贫如洗”。也有一些老师强词夺理,以身试法,出人头地去争取“滥用职权”。这样的不能“与时俱进”教师,往往会伤害自己,毁了自己,断送了前程。说明现在的教育制度不允许打人,现在的教师要在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保护下文明执教,不能野蛮行驶权力。

二,乡村边远山区的一些老人,总是说“娃娃不听话,你下劲儿打”。这样的人从多到少,从有到无,从爸妈说到爷爷奶奶奶说,直至现在在乡下的个别人说,一般都是隔代教育下的旧观念,隔代遗传形式下的旧习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传统文化。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必须要有当老师的遵循原则,必须是教书育人的良性循环者,必须去按照要求,遵守规则,履职有约的成为一个“良好教育者”。切记切记,不能打!不能打!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