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总结模板 / 日期:2024-03-24 / 浏览:16 / 评论:0

我曾经在辅导机构跟家长说,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成长期需要两年。你怎么看?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成长期需要两年,你怎么看?

说这话的老师,一般刚刚工作不长时间,尚没有摸清语文的门道,对于语文教学一知半解。这种老师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随意给课程评价,借此忽悠门外汉,其实自己就是门外汉。就像我刚刚开始教语文的时候,我也这样认为,不断地给家长强调:语文“皮厚”,必须特别注意平时的积累,平时就不能放松。

那个时候虽然教语文,自己却特别相信这样言论,面对语文的时候,感觉无从下嘴,于是深挖语文的内涵,把语文生活化挂在嘴边,无限扩展语文的外延,仿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打好语文的基础,才能真正为孩子奠基,才能让孩子考出一个好成绩。

关于语文的作文,关于语文的作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完全被一些所谓的语文教育专家忽悠了,每天想的不是怎样让孩子写好每课的生字,背熟课文,而是想着怎样为孩子一生奠基。

为了给孩子打下良好的语文功底,我星期六星期天加班,免费带着同学们阅读,写作。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有一个老教师悄悄地告诉我:语文要首先掌握好每节课的生字词,每个“语文园地”所涉及的知识点。这是出题者出题的依据。

关于语文的作文,关于语文的作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对此不屑一顾,我认为语文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语文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功底厚了,自然就考出好成绩了。其他的都是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很不幸,我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是很好,纵然是我花费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来研究语文,仍然没有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我班最好的成绩就是平行班的中游。

我对于语文考试的感悟是在一次不经意的考试中,临近起码考试了,我一向是很少进行检测的,有规定平时严禁考试,严禁给孩子排名。一学期只考一次试,那就是期末考试。年终考试快到了,我那一次竟然让学生做了两套题,这两套题,我全批全改,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对某些同学特别的指点。

关于语文的作文,关于语文的作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结果那一次考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我班的成绩竟然考了全年级的第一。这一变化,让我彻底醒悟,不管是任何的检测,凡是考试,都有一定的技能。凡是考试,都是有章可循的。

于是那种大海捞针,误打误碰的所谓的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对我有所改变,当然给孩子打好基础是一个方面,但让孩子学会考试,拥有强大的考试技能也是一个方面。于是每次考完试,我都会翻阅整个年级所有学生的语文试卷,看一看,学生丢分主要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掌握的不牢固,那些地方是孩子易错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加以强调。不用再费原来那么大的力气,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那种认为语文是长期积累的学科,成长期至少两年的论调,我认为是不准确的,长期的积累确实是非常有必要,但是成长期两年这个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根据。语文所考的内容确实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他所考的知识点还是教材。绝大部分还是书上的内容,那种认为准备语文就是“大海捞针”,犹如无头苍蝇一般乱撞的语文备考模式,不仅仅说明老师没有弄清楚语文考试的真谛,对于学生也是一种伤害。对于家长则是一种不服责任的忽悠!

多读书,多写,学好课本,适当做题,学会举一反三。努力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这是应付考试不二的法则。对于语文同样适用!

我是教育锋线,欢迎关注!

我也是辅导老师,这个观点我基本是同意的。不同点在于两年可能不够。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我自己的语文很好。我三年级以前语文一般,老师让做的事我都做了,但分数一直不是很好,因为我的作文一直拿不到分。自从四年级听了一次电视上的作文课,放开了写,才知道怎么写作文,从此语文逐渐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总结有这么几个原因:一,老师要求的我都做了。课文上的词语,文章背景,课文评析,所有课堂上讲的东西我基本都消化了,包括近义词之间的差别。这是遣词造句的基础。二,我看书多,特别是《新华字典》,让我认识了不少还没学到,但是难度不大又高频的字词,这让我的语言更加准确。四年级以后童话我就彻底不看了,科普类的儿童杂志,儿童文学看的比较多,这让我的知识面变广,对问题认识的程度变深。后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不仅内容很好,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说明文范文,看多了,逻辑思维也强了。三,有意识的自我总结和纠正。隔段时间我会把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放一起比较,包括词语,文章,表达方式等等。这让我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丰富,思路广阔。对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好好听课,跟老师走只能保证我的基础分,看书让我有自己的思想,拿到作文分,细节上的细致要求才是最后拉开距离,保证高分的关键。基本上我初一以后语文成绩就很稳定的保持在一个很高的分数线上,而且基本考试不用复习。所以我同意语文学习的长期积累过程。但具体时间还是要看个人情况。我算比较配合和自愿了,两年觉得不够。就算是有老师的引导,也要考虑学生自己的悟性。有的时候老师说的话,学生不是不听,但没听懂,就会走弯路。老师找不到原因,学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问题,简单的事也会很复杂。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