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创意写作 / 日期:2024-03-16 / 浏览:13 / 评论:0
中国现当代为什么对鲁迅那么推崇?
鲁迅在这一百多年的文人学者里,有两点值得敬佩与推崇!一是他的顽强;二是他的深刻!而这两点都是服从于他的满腔的爱国精神!古来文人多媚骨,可鲁迅正像毛主席说得,他的骨头是最硬的!而且他知道中国问题的所在,他弃医从文,他唤起民众,他认为只有重塑民族性格,中国才有希望!
如果从一个作家角度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鲁迅的文章包括散文,小说,杂文,不见得被所有人喜欢,有人认为鲁迅的文章火药味太浓,受不了!有人认为他的文章文字艰涩,给人的是沉重,不是闲适与轻松!
所以,鲁迅被中国人敬佩与推崇,不是因为文章,而是他文章里面透露出的精气神!他写文章不是让上层贵族小姐们茶余饭后消遣的,所以有人说沉重。他的文章里饱含了对祖国与人民的大爱!对于普通民众,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以笔为枪,向一切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他知道斗争是长期的,所以他不会搞自杀式袭击,他要做韧性斗争!他知道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与儒家文化被统治阶级利用毒害了中国人,所以他要以笔为号,唤起沉睡的中国人!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闰土,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这些人物,哪一个不是活生生的中国人呢?
鲁迅深刻地知道,仅仅学些西方的坚船利炮是没用的,引进西方的议会制也是没用的,只有唤起民众的觉醒,重塑民族性格,中国才有希望!为此,他写呀写,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为了国家与人民。
中国人绝不能否定鲁迅,他的作品不能移除教科书,他的精神要永远继承并发扬光大!
中国现当代为什么对鲁迅那么推崇?
我看了有的人回答,其实讲了不少多余地话,关键应该是为什么鲁迅被大家推崇的问题。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奇峰。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写小说是为了“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写杂文是为了“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还有散文和诗歌,鲁迅先生的文章被公认为白话文的典范,杂文以短小精悍而被誉为“匕首和投枪”。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最主要的就是,鲁迅在白色恐怖的黑暗时期,支持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又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也是中国新文化的历史转折点,受到推崇。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有的人不知道鲁迅先生,不知道以笔战斗的伟大的作用,不知道他的历史贡献,这是可悲可叹的。
鲁迅去世时,惊动了哪些名人为他抬棺?
那是1936年的一天,在群星闪耀夜幕的时候,一颗明亮的恒星突然失去了他全部的生命源泉,带着所能散发的最后一丝光芒,划破了有些灰暗的夜幕,坠向了那无边深沉的黑,一代文学巨擎的鲁迅,在这一天伴随着流星闪耀留下的最后一丝光芒,离开了这个他一直想改变的世界。
鲁迅并不是他自己的真名,周树人才是他原本的名字,只不过因为写作的需要,他才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鲁迅的斗志以及为人处事
鲁迅晚年的时候一直居住在上海这个民国最繁盛的花花世界中,虽然举世物欲横流,但这些虚浮的表面却没有蒙蔽鲁迅的眼睛,他总是能透过这虚浮华丽的表面,看到这世界最本质的丑恶,看到这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鲁迅的批判精神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他就如同一个好战的斗士一样,向世界发出了他的挑战。
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可能都会被鲁迅的表象给迷惑了,以为鲁迅是全然不畏惧一切的,以为鲁迅像所有头脑发热的愤青一样,会不顾一切后果地向所有自己看不惯的人发出自己的咆哮。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鲁迅非常懂得做人,他只会攻击这个世界黑暗的表面,而不会把自己的炮火集中在单独、具体的人身上,这种方式并不是鲁迅为人处道的态度,因此在有人要求鲁迅用自己的原名攻击蒋介石、讨伐蒋介石的时候,被鲁迅给拒绝了。
鲁迅知道,如果自己攻击蒋介石的话,那自己就不要想拥有安稳的日子过了,那时将会连累自己的家人跟自己受苦,正因为他这样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收获了很多人的好感与尊敬。
在鲁迅去世的时候,蒋介石还特意派人给鲁迅送了花圈,以示对鲁迅的敬重。
鲁迅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鲁迅下葬的那天,有很多人过来为他送了行,他的学生、好友们为了陪他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特意亲自帮他抬起了棺。
他们一个个都是文弱的书生、没做过苦力的成功人士,他们从来没有做过抬棺这样的事情,但是在鲁迅去世的时候,他们却放开了一切表面的束缚,做起了鲁迅的抬棺人,由此可见他们对鲁迅的敬重。
鲁迅的棺材是从万国殡仪馆出发的,他们一路抬着鲁迅的遗体,走了20里的路,最后来到了上海郊外的万国公墓。
无需他们动手,在他们到达的时候,周边无数赶来送鲁迅最后一程的各界人士们,纷纷动手在地上挖出了一个容纳鲁迅棺材的坑洞,在泥土的掩盖下,鲁迅的存在彻底与这个世界隔绝了,正如那被埋葬的花,再也不能看到它的艳丽。
不过鲁迅的精神却犹如火焰,在广袤的草原上生生不息地燃烧着,至今仍有留存。
16个抬棺人
当时为鲁迅抬棺的一共有16人,他们分别是:
巴金、胡风、鹿地亘、黄源、孟十还、张天翼、黎烈文、萧乾、吴朗西、靳以、陈白尘、周文、萧军、聂绀弩、欧阳山、曹白。
原本抬棺只要12个人就可以了,但是因为走到最后,有些人实在太想在最后时刻对鲁迅表达出自己的敬意了,所以途中就有数人加入了抬棺的行列中,在这个过程中,宋庆龄也搭了一把手。
而这些人中大多数是鲁迅的作家朋友以及他的学生,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的名流,当时要不是有着规定专人抬棺、以及空间太小的话,以周围众人对鲁迅的尊敬,抬棺人必定不只这个数量。
所以说鲁迅去世的时候,一般认定的抬棺人是有16人,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曾经搭过手,但是因为时间短促的原因,并没有把他们计算在这个行列中,就这样,在众人的敬意下,鲁迅走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不带走半点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