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总结模板 / 日期:2024-08-27 / 浏览:10 / 评论:0
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历史里最让你难忘的事件或者细节是什么?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经历苦难并不可怕,因为这反而可能是走向强大的契机,有贪官污吏,有宦官专政也没关系,因为国家早晚是会回到正轨上的,真正可怕的是什么?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节倒了,这样就算王朝能延续更长的时间,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明朝276年里,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事件便是于谦之死,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民族英雄,因为这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代表的正是一个民族不可战胜的气节,于谦是我非常崇敬一位民族英雄,因为他的身上就具有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质,在国家稳定之时,他是位治世能臣,国家危亡之时,他敢肩负重任,力挽狂澜,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于谦在明英宗时期得到启用,他为人刚正不阿,被明宣宗任命为御史,为官期间平反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于谦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但这样性格也容易遭到小人嫉妒,在明英宗执政初期,险些被王振陷害致死。
明初曾出现过两次威胁大明王朝统治的危机,一次是靖难之役,一次是土木堡之变,人与类聚,物以群分这话是不分阶层的,明英宗是明朝最混蛋的皇帝,他身边从最初的王振,到后来的石亨,从擅权的太监,到奸邪佞臣,从来不缺小人。
明英宗在王振鼓动下亲征瓦剌,以明军出征的部队,本来要击退瓦剌问题并不大,但是明英宗听信王振的谗言,最后在土木堡被俘,明军的精锐部队也损失殆尽,明朝陷入动荡之中,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谦被升任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卫,为避免明英宗成为瓦剌要挟大明的筹码,于谦等人又进谏立朱祁钰为皇帝,这本是稳定时局的一个策略,但是却给于谦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祸根。
在于谦的指挥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于谦,李实,杨善等人的支持下朱祁镇最后被接回了北京,但是却被明代宗幽禁在南宫之中,因为于谦在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明代宗十分依重于谦,于谦也竭尽全力辅佐明代宗,于谦性格刚直,眼里容不得沙,很多大臣因为一些小过失也被于谦弹劾,朝中大臣金濂,徐有贞,石亨等人都不喜欢于谦。
明代宗执政晚期,也渐渐疏远了于谦,反而十分信任石亨,石亨见明代宗时日无多,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迎朱祁镇复位,于谦等人被逮捕了,石亨,徐有贞等人进谏明英宗,要求诛杀于谦,他们诬陷于谦图谋不轨,明英宗为了让自己复位师出有名,最后处死了于谦。
于谦死后,明朝的朝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石亨,徐有贞,许彬奸臣当道,党同伐异,政治清明的风气就此消失,朝政日渐腐败,开启了明朝党争的先河。于谦之死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这么一位救国家于危亡之时,忠义可以日月争光的民族英雄,却死于奸邪,昏君之手,这怎能不让人悲痛啊!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时期, 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在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由盛转衰,在弘治一朝得到短暂中兴,晚明的明朝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崇祯年间(1628-1644)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而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上,让我最难忘的事件分别是郑和下西洋、土木之变和万历朝鲜战争。
原因
朱棣在1402年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统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大明的国力日益强盛,为了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也可能为了朱允炆逃亡海外的传言,朱棣派出郑和出使西洋。
图 郑和下西洋
经过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航海航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由于朱祁镇的指挥失误,直接导致明军20万人伤亡过半,自己也被瓦剌俘虏,此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兵败被俘
皇帝1449年,瓦剌大军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建议,亲率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原计划是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但明军到达大同时得到密报,瓦剌已做好迎战的准备,明英宗就打算从大同经居庸关回北京。但在途中遭遇瓦剌袭击,明军在鹞儿岭惨败,余下部队行至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伤亡过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
图 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
此时北京城里只有不到十万的老弱士卒。于谦坚决主战,力排众议请郕王继位,这就是景泰帝,再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最终打退了瓦剌的进攻。
图 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