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文体介绍 / 日期:2024-08-25 / 浏览:11 / 评论:0

《边城》大家读后感是什么?

虽然从中并未悟出些许大道理。但字里行间带给我的点点纯真,滴滴淳朴,却让我记忆犹新。如今再次读起节选部分来,除了有种和老朋友阔别重逢的感觉外,更让我有了一份更深的体会———发觉一切美的东西。

  《边城》虽然有着悲剧性的结局,可那结局未尝不是凄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贴切。城内乡民的淳朴是一种美,不谙世事,与世隔绝是一种美,与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种美,民风习俗是一种美,地理风貌是一种美,坚强乐观是一种美,真挚纯真初恋是一种美,忠贞不渝的坚守是一种美,不顾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种美

  文章无处无美,处处皆美,这更是作者沈从文内心深处对美的寄托和追求,亦如陶潜所作《桃花源记》一般,作者将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纯真、美好的歌颂均寄于此,只是比起《桃花源记》,更平添了一份悲伤,一份希望无法实现最终湮灭的无奈伤感。追溯过往,追溯那个城外纷乱的年代,作者写此文只是为了平静内心不安和混乱,唤起尘世的纯真,唤起尘世对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边城 读后感,边城读后感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而我时常不解,在其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如何让心那般心如止水,这种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镜的品性如何保持?况那番年代,寄亡国之恨于这般平静的文字中,引人细细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的心灵?多么高深的人生境界?多么纯净的尘世净土?

  联系今日,无数人生活在欲望的桎哠中,受尽金钱权势的牵制和诱惑,他们终日思量着如何稳居其位,如何尔虞我诈,如何勾心斗角,他们心中没有了美的印象,或歪曲了对美的审评标准。他们内心浑浊,全身充满着让人嗤鼻的恶臭,他们失去了美,更失去了对美的追求。纵然将沈先生呕心沥血的作品捧之当前,恐怕只是依旧羞见于刘郎才气。

  彼之美,铸成人之美,心之美,纯之美,则万物皆美。

边城 读后感,边城读后感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神游边城,魂归净土

——《边城》读后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边城 读后感,边城读后感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子》

洞庭福地,锦绣潇湘。古往今来,三湘四水留下了多少令人神往的美丽传说。湘妃哭竹的点点泪痕,感染屈子而作《湘君》《湘夫人》;面对武陵盛开的桃花,陶公将那份隐逸之情,合着对真善美的渴望,绘入桃花源的绵长画卷中。

近代中国,饱受屈辱,满目疮痍。但这阻挡不了古老民族的生生不息。如歌中唱的——“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描绘她的秀美山川,展现她的淳朴民风,无疑是体现这种生生不息的最好方式。生生不息,因为她如同天地一样,不为自己而生,反而能够长久,而与天地同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也顺着沅水,流入八百里洞庭,流入万里长江,汇入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脉之中。

以不变应万变,览阅人间冷暖。“这家人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极其简单的笔画,极其简单的场景,便勾勒出近乎原生态的场景,这样近乎原生态的场景,不正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所描绘的画面吗?与世无争,老人只管撑着船迎送行人南来北往,一生也不知迎来送往多少行人;翠翠和黄狗在岸上嬉戏;即便是乡绅、团总,端午日也落落大方放出鸭子与民同乐;哪怕是妓女,在这里更显出浑厚,仿佛是痴情女,而非土娼。在这里看不到剥削与压迫。相比于同时期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封建农村的欺凌压榨,边城虽然不富有,但绝对是当时难得的一片净土,这样的世外桃源令多少人神往,多少次出现在追寻者的梦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去掉表面的斑斓和喧嚣,而以朴素自然令人流连忘返,漫步《边城》字里行间,着墨青山绿水,多写平凡琐事。翠翠,也仿佛是天地灵气之精华,“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浑然天成,不需粉黛,而神气活现跃然纸上。生机盎然见于白描之笔,看不见浓墨重彩,但这样简洁明快的线条却令人感动至极。五味令人口爽,尝过各种调味品的刺激之后,初尝高汤,才发现清淡尽显鲜香,方才是食物本真之味。

此城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这也正是许多人游览凤凰古城后留下的感慨,纵然有吊脚楼、苗寨,但已经找不到边城。正是她不可捉摸的美,令人神往,人们追求宁静,反而给她带来了喧嚣,所以追寻的同时,反而使她更加难以企及。或者说她没有毁灭于同时代的战火,但在世界潮流的推动中,改变了昔日的容颜。

传说之所以美丽,正因为她的虚幻与不可企及,边城,又一个三湘四水间的美丽传说,她比之前的更近,就在不遥远的明天,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采薇之士

丁酉年夏

于东海之滨风烈阁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