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写作技巧 / 日期:2024-08-19 / 浏览:5 / 评论:0

如何理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学界对书法艺术的态度,更倾向于将其视作一种文化遗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可以大刀阔斧解构重塑的艺术。在创新之路上,步子稍大一点就会饱受诟病,甚至被视为极端和另类,大多只是在细枝末节上的敲敲打打,修修补补。从书法教育到艺术研究,莫不如此。抱庸认为,当前无论是环境还是机制,都太过拘谨拘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书法人的自由思想,才是最根本性问题

因此,传承好讲,创新不好说。就书法艺术探索研究的现状看,承的多,创的少。此前抱庸曾言,在包括诗歌、戏曲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艺术中,书法的创新突破是最小的,食古泥古尤甚。特别是传统的书理法度,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维护了书法艺术的嫡传正统,另一方面也斩断了书法艺术创新的翅膀。


很多的书法家其实也一直在尝试创新,至少近100年来,但真正有所建树、形成气候的,廖若晨星。这不仅与书法者实力有关,恐怕也和书法艺术创新的大土壤、大环境、大氛围有关。

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议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承无须多言,照着古人的来就成,重点谈一谈创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承袭是手段,而创新才是目标。就书法艺术而言,古人之法必须要继承,这是创新的基础。但要真正创出高度、创出名堂,就不能约束在古人的框架之内,必须融入时代的东西。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真正的创新,绝不是照本宣科的继承古人之法,拣拾古人牙慧,一定要具独立性,要有标志性的时代印记。这很难,但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与目标。

第二,要创新就一定要有所突破。七十二式也好,九十二法也罢,古人对笔墨章法的研究已经没有余地了吗,古人对书法的见解认识就是铁律天条吗,肯定没有这回事。对古人之法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怎么能够实现创新发展。因此,对那些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书法家们,应抱以包容甚至肯定的态度。当然凡事有度,不能与传统与骨法完全割裂,比如吼书盲书射书之类,就不是理性的书法创新。更像是在搞怪。

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议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强化思想认同,构建创新机制。思维惯性是最难改变的,但不改变就没有出路,也始终不会有创新的机制。举个例子,唐楷唐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影响举足轻重。但是宋人为什么可以另辟蹊径,出唐法而得宋意?我想主要得益于思想的学术的开放。封建王朝到了大宋可谓登峰造极,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就是敢于破旧立新,自我肯定。

近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曾经说过,宋代四大家没有一个好好写字的。从其背后可以想象,在晋韵唐法如此至高庄严的情况下,宋意终究脱颖而出,成就一代风格,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值得今人反省反思。



抱庸妄谈。

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议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确理解创新与传承关系,是书法创新的关键。 书法的传统博大精深,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在当下普遍缺乏传统的影响下,切勿挑食,否则挑三拣四,反而适得其反,导致严重营养不良。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矛盾中的有机整体,传承不会阻碍创新,只会促使变革。

传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个飞跃,如同飞机发明,难乎其难。当年,普通人不会想到飞机能飞上天;即使有人想到了,但没有足够智慧、胆魄和毅力去实践,也不会成功;只有莱特兄弟,天资+努力+运气,才能实现从小就梦想着飞向蓝天的伟大工程。

有人认为,戏剧、服装、建筑、绘画等艺术,已经走出传统模式,大胆尝试,融入了时代新风的元素,是为创新。而为什么书法不能呢?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与其它艺术有本质的不同。国画早在宋代就形成了成熟的以写意为主流的文人画;而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约定俗成的文字结构规律,譬如“人”,无论何种字体,基本都是一撇短,一捺长,即适合书写习惯,也符合审美情趣。而有人不怎么想,搞变体创新,把“人”撇捺写成一样长,或一撇长一捺短。

有人主张书法可以运用国画的“泼墨”、“破锋”等手段,增加笔墨情趣和视觉冲击力。

这种做法,我们从历朝历代留世的经典法帖中,几乎找不到有刻意为之的现象,即使颜真卿的祭姪文稿,虽然笔墨看似临乱无法则,实乃是颜真卿集毕生功力,融悲愤之情、心手两忘的笔墨痕迹。

林散之先生晚年变法,作品中时常出现墨块和破锋,这是在特殊的年代,改革开放,书法热刚开始,加上林老集一生之功力,作品给人以清新和时代感。如果,以现代审美视之,或许就没优势了。故林散之风格,“只有其一,不可有二”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此说 ,当下书法就不能创新了吗?

放心!类似莱特兄弟的人物一定存在。

历经无数书法仁人志士的努力,终将有人走出传统,创出书法新路。

会是谁呢?以愚之见:

一定是宗法魏晋唐书风,是“二王”门下的忠实粉丝。

一定是传统文化深厚,笔墨功夫非常扎实,功到自然成者。

如何理解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比较,在另一个意义上,每一事物都是个别而无可比拟的。

比如书法继承,并不是停留不前的传承,相比较传承应该有发扬光大。但有的古典东西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不可丢掉,故舍弃不美的,留下好的东西。如此不全盘的丢弃,才有创新的成功。

因而创新要慎重渐行的过程。有的依然还在浏览古风。依然没有看够,所以理解很多人与古的情结还是很深的。因此书法艺术厚度跨度,仍然还有一个时间时空。此时的古典艺术依然生命力旺盛。锐化而创则有失去古典的底蕴。

那么继承与创新之间有不同的一般的亲切感,继承古代人的书法传统,在其中傲游领略其妙,也是众家的愉悦和快乐无比,对于创新更加勇气,或是牺牲自己的部分传统。叛逆部分古典笔意风貌,及丰茂的古韵。加进自己的东西去替补古人没有的东西,是为高境界。

创新者为了书法的更加妩媚动人心魄,可以将自己时代的底蕴,用自己的情性表现出另类的妙笔,为我们的时代创造出中国汉字书写的新意,应该说是一种慧心和干劲,认真的,稳步的进行“创造发现”,这是真诚的与古笔墨融合。值得拥有这份发展的趋势。

同样我们也应该尊重众人喜欢古典艺术的书写。不可一味创新就是最美的艺术,创新作品还有待时空之轮的砥砺实践,才有真理。有足够大众的承认与欣赏点赞,才有时代的创新而引合众人的思维变换,有一个漫长岁月的过程。切不可急躁,若以此而骄傲沾沾自豪,霸气于众,而作为出名的噘头。那更是愚蠢,自己砸自己的脚。

如此理解。小议有浅。


人类历史以来,从最初的结环记事再到甲骨篆书,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人类在发展,文字也在发展。开始并没有书法一说,古代没有书法家一说,毛笔字只是他们谋生的一种基本技能。文字演化至今,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

每一种字体的出现都有其原由,比如草体出自古战场,将军纵横捭阖,但军情及时才是王道。战机总是一闪而过,从不等人,而古代通讯不发达只能在各方面节约时间,草书也就应运而出,因为他方便快捷。

每到盛世,百花齐放,人人衣食无忧之后,自会找消谴之法,艺术类的东西自然会有长足的起步。更何况如今的社会讲究人人平等,在众多的人口基数下更能体现盛世的好处来,这也要感谢老一辈们的鲜血和努力。

文字作为华夏最古老的传承,世界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国人的骄傲,汉字之美,无以伦比,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让它一直传承,一直美下去。

书法有创新,但创新必有其所需,且不能脱离民众,每个大时代都有一批杰出的书法家流芳百世,他们也都是每个朝代的弄潮儿,开创一代大师之风。

现在许多的伪大师,以创新为名,哗众取宠,使得书法界乱像横生,且不以为耻,挂各种名头,带坏下一代。创新超出了民众的欣赏范围,走出了书法界,视一切书法规则技巧于无物,那就不再是书法,只能算是他们自己的抽象艺术,是艺术的倒退。创新必须建立在大众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超出了就是破坏传承。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